在本节中,我们将讨论安装之前有关硬件设置的一些问题。如果这些问题的确存在的话,您就需要在安装 Debian 前先做一些准备工作了。一般来说,准备工作包括:检查或者可能修改系统中 BIOS/UEFI/系统固件(system firmware)的设定。所谓“BIOS/UEFI” 或 “系统固件”就是硬件运行所需的核心软件。它在系统引导过程(即开机之后)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如前所述,很不幸 ARM 系统的系统固件没有标准。即使使用名义上相同固件的不同系统,行为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。这是由于使用 ARM 架构的大部分设备是嵌入式系统,制造商通常会为此构建有大量定制的固件版本,并且包含特定于设备的修补程序。不幸的是,制造商通常不会将其更改和扩展提交给主线固件开发人员,因此它们的更改不会集成到较新版本的原始固件中。
因此,即便是新出售的系统,使用的固件也是基于一年多前制造商修改的固件版本,但与此同时,其主线代码库也进一步发展,且提供了附加功能,或是在某些方面行为不同。除此之外,相同固件的不同制造商修改版本之间的板载设备命名不一致,因此几乎不可能为基于ARM的系统提供可用的产品无关指令。
每个以太网接口的 MAC 地址通常应该是全局唯一的,技术上讲,它在以太网广播域中必须是唯一的。为了实现这一点,制造商通常从中央管理的池中分配到一个 MAC 地址块(必须支付费用),并且为每个出售的商品从这些地址中选择其一,并预先配置上去。
对某些开发板,有时制造商希望避免支付这些费用,因此不提供全球唯一的地址。在这些情况下,用户本身必须为其系统定义 MAC 地址。当没有为以太网接口定义 MAC 地址时,一些网络驱动程序会生成随机 MAC 地址,每次启动时都可以更改 MAC 地址,如果发生这种情况,即使用户没有手动设置地址,但是基于请求客户端的 MAC 地址来分配静态 IP 地址的 DHCP 显然不能可靠地工作。
为了避免与现有的官方分配 MAC 地址冲突,有一个保留地址池是为所谓的“本地管理”地址。它由地址的第一个字节中的两个特定位的值定义(维基百科中的条目 “MAC 地址”给出了很好的解释)。实际上,这意味着,例如以十六进制 ca 开头的任何地址(如 ca:ff:ee:12:34:56)都可以用作本地管理的地址。
在以 U-Boot 作系统固件的系统上,以太网 MAC 地址位于 “ethaddr” 环境变量中。可以使用命令 “printenv ethaddr” 在 U-Boot 命令提示符下检查,并可以使用命令 “setenv ethaddr ca:ff:ee:12:34:56”。设置该值后,命令 “saveenv” 可长久赋值。
在具有较旧 U-Boot 版本的某些系统上,在引导过程中,在内存中重定位 Linux 内核、初始化内存盘和设备树 blob 可能会出现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,U-Boot 会显示信息 “Starting kernel ...”,然后系统就不再输出了。这些问题已经在 v2014.07 更新的 U-Boot 版本上得到了解决。
如果系统最初使用的是早于 v2014.07 的 U-Boot 版本,并且以后升级到较新版本,则升级 U-Boot 后仍可能会出现此问题。升级 U-Boot 通常不会修改现有的 U-Boot 环境变量,并且修复这个问题需要设置一个额外的环境变量(bootm_size),U-Boot 仅在没有现有环境数据的新安装上自动执行。在 U-Boot 提示符运行命令 “env default bootm_size; saveenv”,可以手动将 bootm_size 设置为新的 U-Boot 的默认值。
规避重定位相关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在 U-Boot 提示符下运行命令 “setenv fdt_high ffffffff; setenv initrd_high 0xffffffff; saveenv”,完全禁用初始化内存盘和设备树 blob 重定位。